北京八大胡同,在近现代文学作品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。
清朝文人兰陵忧患生 《京华百二竹枝词》之七二写道:“饭馆倡窑次第排,万家灯火耀花街。从知世界崇商战,八大胡同生意佳。”生意兴隆的八大胡同,给人一种人头攒动的感觉。
无独有偶,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《骆驼祥子》第一章里提到一种专拉洋买卖的车夫,“有点与众不同的知识,他们会说外国话。英国兵、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、雍和宫、“八大胡同”,他们都晓得”。在这里,八大胡同成了与万寿山、雍和宫齐名的景点。
著名作家高阳先生,更是以《八大胡同》为书名,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,小说以八大胡同为舞台,展现了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上演的一幕幕荒唐闹剧。
那么,老北京人津津乐道的八大胡同,到底位于哪里?坊间有两种说法。
一种说法是,八大胡同位于珠市口大街西以北、铁树斜街以南的区域,自西向东分别是百顺胡同、胭脂胡同、韩家胡同、陕西巷、石头胡同、王广福斜街、朱家胡同、李纱帽胡同,一共有8条胡同,因而得名。
另一种说法是,八大胡同并不是专门指百顺胡同、胭脂胡同、韩家胡同等8条胡同街巷,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的整个区域。这片区域既包括八大胡同,也包括周围的一些小巷。
那么,八大胡同是怎么形成的呢?据称,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有关。
1790年,乾隆皇帝迎来八十寿辰。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,在戏曲艺人高朗亭的率领下进京给乾隆皇帝祝寿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此后,又有四喜班、和春班、春台班等徽戏戏班陆续进入北京。这就是赫赫有名的“四大徽班进京”。
三庆班进京后,落脚点主要位于八大胡同中的百顺胡同、韩家潭。因此老北京人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人不辞路,虎不辞山,唱戏的不离百顺、韩家潭。”后来,四喜班、和春班、春台班进京后,在百顺胡同、陕西巷、李铁拐斜街等街巷落脚。这些街巷,大部分都名列八大胡同。
徽班进京后,八大胡同最初只是听戏唱曲的地方。可是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里戏楼、茶园、酒楼、饭庄、堂寓混杂相处,逐渐变成了一个三教九流聚集的风月场所。
在清朝、民国年间,许多官员、文人出没于八大胡同。
根据叶克飞先生的记载,当年胡适先生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教授时,“志得意满,也一度成了八大胡同的常客”。古今中外的文人,都有“红袖添香”的梦想。胡适不但敢于梦想,付诸实践,倒也颇有胆识了。
在八大胡同中,百顺胡同的名气最大。
明朝时期,百顺胡同里有一棵年岁久远的柏树,又名柏树胡同。百顺胡同位于大栅栏区域的西南部,地处韩家胡同和西壁营胡同之间,全长245米,宽5.7米。清朝年间,百顺胡同里曾经设立了山西太平会馆、晋太会馆,供进京考试、经商的山西老乡暂时居住。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后,6岁的梅兰芳曾经在伯父梅雨田的带领下,搬迁到百顺胡同,租住了9年时间。
八大胡同中的陕西巷颇有特色。
陕西巷地处珠市口西大街和铁树斜街之间,是一条自北向南的巷子。在清朝年间,能够在陕西巷开班的,都是头等清吟小班。清吟小班就是所谓的“卖艺不卖身”。她们只是陪客人吃茶、宴饮、抚琴、弹唱、弄曲、填词而已。著名的赛金花、小凤仙都曾经在陕西巷居住过。
经过百年的风雨变迁,如今八大胡同还在吗?
现在,八大胡同都还存在,只不过有的胡同街巷改了名称。如王广福斜街改名叫棕树斜街,李纱帽胡同叫现小力胡同。当年听戏唱曲的地方,变成了普通人居住的大杂院,这里早已门庭冷落。只有少数雕刻精美的廊柱雕楼,还在无声地诉说八大胡同昔日的辉煌、热闹、喧嚣。
大家到了北京,如果想了解一些关于八大胡同的民间趣事,不妨雇一辆人力三轮车,一边穿行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胡同街巷间,一边听三轮车夫讲述那些真真假假的民间传说。